关灯
护眼
字体:

玉兰花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不堪回首的日子

    一个文学名家在他的名篇中有一句话:人生的路是漫长的。紧要处只有几步。可惜,这位名家在历经生活和文学创作的双重磨难后,系列裂变导致他吸烟过量而患上肺癌,不幸中年早逝,为文坛留下一件憾事。

    孩童时对文学并不感兴趣。祖父的阁楼上放满成堆成捆的医书,幼年时因没有其他书可读就常常偷着爬上阁楼,用手触摸那些发黄的线装书。识字后对那些繁体的医书上的字和名词有了兴趣。后来在一中,因一次物理平时测试不及格受了批评和任课老师的奚落,自作主张找到校长和教导主任申请转科,终于让从小就想报考医科大的梦想化为泡影。

    省城上大学上写作大课时,一位朴素的军人讲他的创作经历。他讲的是他创作的获了全国短篇小说奖的南湖月和他正在创作的小说初稿市井轶事。虽然上课前写作老师作了一些渲染和铺垫,作者简介有点类似现在的炒作,但在十六、七岁的我们眼里,他就是部队的一位搞创作的战士。那时师范学院的大学生都想改行,要么从政要么做学问,中文系的学生开口便讲美学,教授是刘纲纪、王先霈、朱祖延这些熟悉的专家学者,对于从事写作的确没有什么兴趣,搞写作是降格以求,退而求其次的。其实那时武汉高校的校园作家已崭露头角,我还叫得出一串名字而这些人比贾平凹、陈建功、张抗抗等放在一起丝毫都不逊色,如方方、喻杉、田天、叶大春池莉和刘醒龙好象还迟一些,他们是后来把名气越做越大的。对师范生来说,考研和留省城机关比搞创作吸引力更大一些,写点诗歌散文发一本集子一点都不现实。

    那时的想法有些可笑。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一般都不愿意一开始就套上沉重的枷锁,没有一个人愿意生下来就去为伟大而神圣的事业过炼狱般苦行僧的生活。文学不是谋生的手段,文学创作同样不是人生的惟一。

    充斥视角和耳膜的脏东西多了,对文学的痴迷和热爱开始降温。某名家成名后再不见有甚力作,某朦胧诗人因婚恋自杀,还有痞子文学和绅士作派,模仿官员的作秀,不一而足。这样一来,连文学新人对文学爱好的兴趣都消失了。

    是文学迷失了我们,还是我们迷失了文学。这种看法对文学是不公平的。农民靠侍弄土地种庄稼收获粮食养活自己,解决普天下民以食为天的大问题。文学是种庄稼的土地,播下希望,收获信念。她的空间愈来愈狭小,放弃她时她同时就抛弃了你。没有了文学,犹如没有了空气和水分,天空大地河流高山变的毫无生气,暗然失色。没有了文学,就没有了音乐,没有了欢乐和歌唱,人活在世上如行尸走肉没一点价值,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昨夜今晨

    看天色,近黄昏,夕阳西下,远处黛色山峦,一抹墨绿,亮一盏心灯,点一夜烛语,就这么沉睡过去,走进夜的深处。

    长期的机关工作,简单重复着每一个昨天,仿佛乘着时空号的硬卧列车,咣哐咣哐,轰隆轰隆。呜,一站到了,又在小憩片刻后,重新“呜”一声,接着又开始咣哐咣哐,轰隆轰隆。新的一站,一站接着一站,目标总在前头,在远方,只是单调地重复着有规律的运行,时间一长,便觉出乏味。

    在无数个昨夜,做着无数个属于昨天的梦,梦境很美,很诱人,但好梦不长,或好梦难圆,也有不好的梦,兴许是恶梦,每每吓醒了,一身冷汗。我已不常做梦了,青春岁月,风华正茂,梦的精力旺盛,梦的十分年轻。梦醒时分,有年迈古稀的双亲唤儿乳名,有花季年华的女儿争嘴斗气,忽然便觉得人已经不再年轻,人进中年。

    辛巳年的夏就这么火热地进入三伏,到了昨夜,到了立秋。一场暴雨,洗涤着三峡和清江边的每个小城,三伏天就在暴雨中成了昨夜,成了过去,凉爽惬意的河风这么温柔地吹拂着,一切都美丽着、温柔着,因为三伏天的结束,因为立秋和秋后十八暴,这么美的天气、这么美的山城,似少妇。于是心中攸然有了美感,少妇是干净的,少妇是妩媚的,拿少妇来比喻山城,山城便多了一份女性的色彩,便拟人化了,有了一种想拥入怀的情愫,和一种切入肌肤的**。

    一夜无梦,有规律的生活运行如长途旅行的列车。呜地一声,咣哐咣哐,轰隆轰隆我在今晨,心底便有了处子的感情,因为我出生的山城,她本来的样子,穿过岁月和历史的印痕,原本就那么清清爽爽、漂漂亮亮地美丽着、温柔着、妩媚着。我忘却了时空,忘却了岁月,甚至找不着自己了。

    为了这么一个题目,我准备一个属于今天和明天的长篇了。这么想的时候,太阳刚刚升起。

    远山

    1997年的冬季,专题片摄制组一行五人,坐老谭的面包车下乡拍外景。一路上,老谭笑语连珠,插科打诨,解除了许多旅途的疲劳。冬日的阳光就那么暖暖的照着,我们的面包车挂上新闻采访的牌子,从县城出发,经隔河岩大坝,爬上天柱山峰巅,稍事休息后又出发。按先拟好的脚本计划,我们选择了鸭子口到火烧坪,拍集镇公路和蔬菜市场,再经过榔坪过野山关,到巴东水布垭拍外景,与长阳交界处柑桔大实蝇联防情况。三位撰稿都在车上,办公室副主任李秀峰,我和农业局的技术专家赵毓朝同志,摄像由电视台副台长李军亲自扛机出任,老谭既是司机又是制片,停车后他一下驾驶室便是勤杂,负责食宿,包括晚上在哪家餐馆吃饭,在哪里洗漱,又下榻哪家餐馆。当时水布垭旁边的小村子长岭找不到一家象样的旅社,老谭便发挥他的专长,只有一会儿便跟老板娘套上近乎,不仅在吃饭前做完了洗车、洗理等系列活动,而且在吃饭后不知从哪里借来了一部跑调的录音机,放着九十年代的狂歌劲曲,开始一场简单的舞会,直到半夜十二点过,摄制组才二人一间、三人一间地挤进二楼的客房,开始睡觉。年龄最小的李台长嚷着明天五点起床,到伴峡拍清江日出,我说早点睡吧,明天还有事哩。李台长和老赵在商量明天抓拍和补拍镜头的事,我就对老谭说,过十几年等我退休后,一定把这段充实而愉快的日子写成*。

    第二天,一大清早我们的采访车就披着晨光、沐着雨后的彩霞从水布垭赶到招徕河。在办事处的秘书室里,我给渔峡口镇人大主席覃德铭通了电话。上午十点,我们赶到渔峡口镇。镇里开会,李秀峰二话不说,请覃主席将镇委书记李萌、镇长周近群从会场请出,商量一会儿便定下覃主席和周镇长随我们去施坪赶镜头。这一天从渔峡口拍到资丘,在资丘镇歇过一夜后,面包车转回国道线,沿榔坪、贺家坪、高家堰从白氏坪回县城。

    回机关后,原长阳县委领导已给我们的专题片定了片名,电视台赶紧编辑、制作,赶在自治县人代会期间播映。1998年,县人大与电视台联合拍摄了反映人大工作五年回眸的电视片足迹,片长60多分钟,在宜昌三峡电视台和长阳电视台播映。两年拍了3个专题片,都在市里获了奖,受到全市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的同行赞同和认可,提高了长阳人大的知名度。

    半壶茶水

    小引:戌寅岁末,作者随同长阳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白冬莲、副县级调研员杨祖贵同志、办公室彭建洲、向克贵等五位同志考察湖南乡镇人大工作。此前曾随县委社教办公室在93年春去洞庭湖,参观君山祠和岳阳楼。

    忆彭总

    戎马倥偬半世情,

    开国安邦授元勋。

    性格豪爽无间介,

    半壶香茶敬亲人。

    有一次我到了湖南,路过湘潭。

    人世沧桑,宇宙惟人至尊。光阴荏苒,白驹过隙,苍茫间何人何事得于永存?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历史就定格在1974年11月29日,至今已过27年。

    那天,北京西郊一处军队营房,一颗跳动了76年的顽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这颗心脏的主人在弥留之际唯一的愿望没能实现,他是悲愤中带着无尽的遗憾走进了另一个世界。时间在这一刻凝固,一个人正常或非正常死亡,冰冷的医学字眼与他的姓名相连。

    半壶家乡的茶水,让他在弥留之际想起了湖南湘潭。也许在这即将告别人世的时候,他想了很多。他想起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想起北伐,想起平江起义,想起井岗山,遵义会议,想起赣州,广昌和高虎垴万年亭,想起长征,湘江大战,陕甘支队和陕北吴起镇。也许他想的更多,**专门写给他的诗词,他在心里一遍又一遍默念:“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是的,他真的想着默念着主席专门写给他的诗,而此时,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见见**”!

    也是那时,他想百团大战,想起抗美援朝和金达莱盛开的地方,想起留在那里的毛岸英和志愿军烈士。他可是想起从朝鲜回国,负责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想起出任国防部长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而最温情最能忘却疼痛的还是在中南海**亲自授予元帅军衔和三枚一级勋章的情景

    他什么都没能想,什么都无法想。快三十年过去,史海拾贝,已是残损的碎片。曾记得,庐山顶上,他诤诤谏骨,为民请命,在政治局扩大会议西北小组讨论时的发言,随后他写给**的亲笔信,毫不掩饰地指出大跃进以来中央工作严重问题以及失误原因。

    开始他还象个孩子似的捧出灵魂深处的率真和纯洁,以他一生对**毫无疑问的忠诚坦率直言,无所顾忌。结果,就在**同意他去西南开展工作以后,又被红卫兵揪回北京,作为一名囚犯关押在西郊一处部队营房,开始了无休止的批斗。他受到**的冷淡,无人过问的委屈,暗无天日的囚禁,黑白不分的诬蔑,在临死前领教了绝望的滋味。一个曾统帅千军万马的元帅在孤独和忧愤中含冤死去,临死之时,他只喝了半壶家乡的茶水。

    泪水沾湿的回忆,一个湖南人最后的悲惨,警诫中国强权政治的悲剧,这是一种无法名状的悲哀。不是他一个人,是一代中国的悲剧,他走了,连“见见**”的唯一愿望都没有实现,只有半壶香茶,半壶湖南湘潭家乡的茶水,陪伴他走上不归路。

    他是彭德怀,一代开国元勋,一个敢于坚持真理,正气凛然,喜笑怒骂,心想百姓,性格耿直倔强的老人,在历史上铭刻一代英名。

    富人和穷汉

    在德国一家僻远的小镇上,住着一个鞋匠。他每天的事情很简单,就是做鞋。几十年如一日,那怕是二战期间,他依然每天在他住房的地下室做各种各样不同规格不同样式的鞋和皮靴。只有一点没变,他做的鞋价格一直稳定在25-30马克。几十年过去,他的鞋销遍全世界,闻名遐迩,他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皮鞋制造商。

    我觉得衡量世上富人和穷人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在中国鄂西的一个相对贫穷的山村,住着一对七十多岁的老人。他们俩佬数十年如一日,做着农民该做的事。终于有一天,小外孙女因父母工作忙,抽不开身,被寄养在外祖父母家里。外公每天给外孙女讲着山村的故事,有的故事都快老掉牙了。可外孙女爱听,她觉得外祖父的故事里,乡下的田园生活竟象一首美丽悦耳的牧歌,晶莹透明。

    老人种了一生的田,看了一辈子的医书。年轻的后生找各种理由借走了他的医书和药书,常常是一借还给了图书馆。老人说没事儿,我不要了,这些线装的药书。虽然内行人说有的价值连城。

    老人一生勤劳,对儿女的爱是他最大的精神财富。终于他病倒了,在宜昌做完大手术后回家只过了40天。便瞌然去逝。邻近的村民自愿为他送葬,简单而隆重的葬礼让人不敢回忆。

    这位老人不是别人,他是我的岳父。

    怀想二伯父

    最后一次送二伯到他单位的宿舍楼前,他已经体力不支,上梯爬楼要人搀扶。在此之前,他已完成长阳金融志的编纂出版工作,在家赋闲。

    二伯父是一位人敬人爱的长辈。他毕业时全国没有解放,是国立湖北商专的学生,多年从事会计工作,是长阳金融部门的创始人之一,算得上县银行的*。他对工作极端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确实为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有次他在银行值班,竟为了客户多支付的拾元钱,不惜顶着烈日步行到津洋口习家湾村,使储户深受感动。他的言行举止和做人处事的态度影响了他的儿女,在金融部门工作的儿女一直将他严格的家教铭记在心,仔细做好每一件小事,直到担任行长和总经理。

    我之所以怀念二伯父,是他渊博的学识,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宽广的胸襟。他对晚辈不论是谁不分亲疏,体现一种长者风范和敬业精神,正因为他平凡中的伟大,他卓然出众的品德和才华,才赢得身前生后最高的赞誉。

    时至清明,我只想在我的亲人中,有这么一位值得敬慕和尊重的老人,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要是他还活着,我又可以亲耳聆听他的教诲了。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