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10章 饥饿的历史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的肉给妻儿食用。

    生灵涂炭这个成语,就是在这个时期创造出来的。

    然后距这个时期500年后,唐末的秦宗全又将吃人肉的技术提高了一个档次。      因为军队缺粮,他们不仅吃人,还怕肉坏了,用盐腌制保存下来当干粮。

    战争时期,缺粮不可避免。

    和平年代,缺粮的问题仍旧是一个避开不了的问题。

    在没有计划生育的时代,人口肯定会不可避免的快速增长。

    然后人口的增长,就意味的粮食的消耗也会跟着增加。

    我们的老祖先其实已经为了人口膨胀下带来的饥荒,用了很多手段来应对。

    比如兴修水利、劝农耕种、推广农业技术。。。。。。

    还有无效手段,祈雨、求蝗神、*****等等。

    当然除了这些有的没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引进高产作物。

    比如“占城稻”的引进。

    占城稻原属越南南部,是一种具有高产、早熟、耐旱属性的水稻。

    它从北宋初年先是传入福建,在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时代,推广至长江中下游。

    长江中下游等地不管是税还是粮,一直都是受各朝关心的重中之重的地区。

    稍有闪失,便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能把稻种移到这里种植,可见当时从上之下是下了何等的决心。

    而占城稻果然没有让人失望。

    它的推广,让当时北宋三千万的人口,迅速飙升到至1.2亿。

    这是中国历史上人口第一次突破一个亿,并由此产生了百万级的人口城市。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人口爆发,则要归功于红薯。

    爆发时期在清朝,但是作物带回来的时间却是在明朝。

    红薯不仅耐旱,环境适应能力非常强,粗生贱养,不怕蝗灾,无论是沙土地、丘陵地,还是红土地,苗入地即活,而且产量非常高,吃一个到两个便能够吃饱,不管生熟都可以食用。

    当时红薯被西班牙人带到了菲律宾的殖民岛,在那边印证了高产后,西班牙殖民者却不准把这个作物输出。

    一位叫陈振龙的福建人,发现了这个作物的好处,为了让家乡百姓免于饥饿。

    他便下定决心作一个盗火者。

    他先是贿赂了当地的土著,得到了红薯藤。

    之后多次尝试过关,但都被拦了下来,自己也差点遭受牢狱之灾。

    最后一次,他为了躲避海关的层层检查,他把红薯藤跟船绳绞到了一块,才以此避过了检查。

    过了关卡后,经过七天七夜的颠簸航行,终于从菲律宾回到了福州。

    而福建在引入了红薯后,当地的农业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很快,福建便遍地皆种,产量高,价格也便宜,普通老百姓更是三餐把它当主食。

    此后三十年,福建那一代都没有发生过严重的饥荒。

    后来到了清朝乾隆时期,上有君主的政令向北推广,下有陈振龙的后人陈世元(这位先生有大爱,高龄八十岁死在了向河南推广红薯的路上)的积极推进。

    红薯就此在北方扎根。

    与此同时,在玉米、土豆这两样高产作物的辅助下,当时的中国人口突破了三个亿。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