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十八章 包产到户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见赵茗荃和王铎都有些吃惊,张海林解释道:“前天从县里传来的说法,说是要搞什么包产到户,说白了就是分地,还有一句顺口溜。”

    赵茗荃问道:“什么顺口溜?”

    “姐,我知道。”说话的是张海林最小的妹妹张凤芝,今年十六岁。

    赵茗荃很喜欢张凤芝,她笑了,道:“你知道,那就说说。”

    “大包干,最简单,直来直去不拐弯,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俺自己的。”小丫头跟唱歌似的,把顺口溜说了一遍。

    听着好像很有道理,但又觉得那里不对,赵茗荃看了一眼王铎。

    王铎正在沉思,赵茗荃没有打扰王铎,她问道:“大爷,村里人都是怎么想的?”

    张大朱道:“多数人愿意分,但也有不愿意的。”

    赵茗荃道:“不愿意的理由是什么?”

    张大朱指了指张海林,道:“这你得问他。”

    赵茗荃向张海林看去,张海林道:“村里人不愿意分的主要是家里劳力少的又有负担的,他们自然不愿意分。”

    赵茗荃问道:“你也不愿意分?”

    点了点头,张海林道:“我不反对包产到户,但我反对我们村子分,如果可能,我也反对我们公社分。”

    赵茗荃更好奇了,她问道:“这是为什么?”

    叹了口气,张海林道:“说实在的,包产到户是一种倒退,理由很简单,就是人多力量大。如果包产到户了,就又退回到过去的小农经济,人人都盯着自己家里的那点东西。到那时,合作医疗还能搞下去吗?水利建设还能搞下去吗?”

    顿了顿,张海林道:“县里说包产到户能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不进行包产到户,只要把分配方式改一下,照样可以起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目的。以前农民之所以没有积极性,是因为管得太死,分配也欠缺一点灵活性。只要是政策变了,把包产到户改为包产到村,效果也是一样的。”

    赵茗荃思索片刻,接着问道:“既然这样,那你又为什么不反对包产到户呢?”

    张海林道:“这主要是干部的问题,国家太大,农民太多,像我们这样的干部毕竟是少数。”

    张海林说完,赵茗荃就点了点头,不用看其他地方,就是红星公社,像张海林这样有见识有担当有能力的干部也只有张海林一人而已。

    一旁,王铎真的吃惊了,他已经很高看了张海林,但实际上,他还是小看了张海林,而且小看的不是一点半点。

    难怪张海林可以同高书礼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见王铎抬起头来,赵茗荃问道:“你怎么看?”

    喜欢读历史和关心时政是同时开始的,包产到户一出现,王铎就注意到了。

    包产到户最早是在徽安省出现的,七八年春天,徽安省大旱,为了抗灾,徽安省不少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

    从公有的集体经济到包产到户的小农经济,这是路线问题,是国家走什么道路的方向问题。

    从高江鹏那儿,王铎知道了一些内幕消息,在这件事上,徽安省委的意见是:“什么是好办法,能叫农业增产才是好办法。我们已经干开了,不宣传,不推广,不见报,搞错了省委检查。”

    王铎认同张海林的看法,不反对包产到户,但小张村不搞,如果可能,红星公社也不搞。

    王铎不反对包产到户,原因要比张海林更加复杂,在他看来,争论意识形态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唯一应该争论的是如何才能让国家强盛起来。

    但现实是,国家采取任何务实的政策都必须跨过意识形态这一关,而包产到户无疑起到了这个作用。

    相对于过去管的太死的生产队,绝大多数农民毫无疑问是衷心拥护包产到户的,而这实质上就起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作用,以农村改革倒逼城市改革。

    国家要稳定,农村必须稳,而包产到户不管有多少弊端,在现阶段能起到稳定农村的作用。

    国家要强盛,没有强大的工业是绝对不行的,现在,国家最急迫的任务不是农村,而是工业。

    包产到户,说穿了就是国家对农村来了个大撒手,从而最大限度地把精力集中到工业建设上来。

    前三十年靠工农剪刀差建设国家的工业基础,今后,为了建设强大的工业,依旧需要牺牲农民的利益。

    王铎点点头,道:“我赞成海林的看法。”顿了顿,又道:“这事儿现在还是只能做不能说的阶段,既然都传到我们这儿了,看来至少是县里的领导要做这事儿了。”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