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德育初级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一

    第一回 族谱堂号传家风 谨言慎行走人生

    第一部分:弟子规是中华文化历朝历代家规家训的集大成,它的许多内容出自历代的大经典。

    今天开始我们进入弟子规的学习。中华民族的先祖五千年的文明,四大古文明唯有中华文明屹立至今。那么是什么原因,我们五千年的智慧能够承传至今呢?在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过程当中了解到,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先祖能够念念为后代子孙着想,有这样的存心,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先祖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典籍,其中家谱、家训、家规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在我们小时候,常常看到自己祠堂的祖厅,上面有堂号,家族当中有家谱,这些都是家庭教育很重要的教具。

    末学小时候常常看到倪氏祖厅上面写着三个字叫锄经堂。末学小时候住的地方是我们倪氏家族的祖厅,各个地方倪氏的宗亲都是从末学故乡搬过去的,所以很多族亲都回来看祖堂,来省亲。大家想想看锄经堂是什么意思啊?经是经典,这锄头跟经典怎么在一块儿呢?难道锄头在经典上来开垦吗?从小是百思不得其解。问父亲,父亲是个农民,对传统文化了解也不深,不了解。后来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才了解锄经堂的意思。这是倪氏堂号。

    每一个姓氏都有堂号,就是祖先为了要把做人的道理,承传给后代子孙,用各种方法来承传。家庭教育当中诸如此类的教具就很重要。一个同姓的人住在一起,各种隆重的仪式都在大厅举行。这个大厅有堂号,倪氏的堂号叫锄经堂。这是有来历的。我们倪姓的祖先,在西汉的时候出了一位很有名的圣贤人叫倪宽。他是汉武帝时候的一位名臣。这位倪宽先生,从小饱读诗书,跟着孔安国先生学尚书。大家知道十三经当中,尚书又称为书经,六经之一。倪宽先生年轻的时候还带了一些学生,但是家境不好,他的太太也很贤惠,就照顾先生跟这些学生,一边耕作,一边学习。倪先生常常带着他的学生,还要下地去种田。古代的小农经济,种田的时候,还要学习经典(古代的经典大家都知道,汉朝的时候是什么?竹简,刻在竹简上然后卷起来。要读的时候把它打开放在书桌上,上面有一块板叫业。打开这一本经典叫开业,开业是这么来的。读完了以后再把他卷起来绑好叫卒业。)一边要耕田就没办法这么好的条件,又开业、又卒业的,他就把今天要学的经典绑在锄头柄上,大家的锄头上都有柄,然后扛着就下田去了。耕作完了要休息的时候,就把这个竹简经典打开,在田间就开始读。

    一直到xx年,有一次末学陪着一些国外的客人去黄山西递宏村去参观,看到很多家庭在石头上刻着耕读传家这四个字,就是耕田劳动,还要读经典,把这个家风传下来。我们倪家一直把这种很好的读书习惯传下来,这个锄经堂的堂号传给我们的家风叫做耕读传家。

    各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堂号,大家的堂号都有查过吗?比如说姓杨的,杨氏的堂号叫四知堂。姓谢的,谢家的堂号叫宝树堂。

    四知堂也有来历。这个是末学听末学的老师杨淑芬老师谈到,杨氏的堂号四知堂。小时候一直数,一知、二知、三知、四知,到底是哪四知呢?她就问她的父亲,杨老师的父亲是个书法家,国学功底很深厚,就跟孩子们讲,这个堂号是杨氏祖先有位圣贤人,西汉的杨震传下来的。这一位杨氏的先祖为官清廉,一直做到很高的官职的时候还是很清廉。有一次他出差的时候路过学生王密做官的地方,住在驿站。王密听说恩师来了,就半夜怀揣十金,去拜访老师,奉上敬师之意。这个时候,杨震就表情非常严肃地跟他的学生讲:我们交往这么久了,我很了解你,你难道不了解老师我吗?你怎么能做这种事情呢?怎么送这个东西给我呢?这个时候王密说:老师没有关系,只有您知道,我知道,没有人知道,这是学生的一点心意,您就收下吧!各方面都要用钱。(诸位老师,听故事有个秘诀——变成故事的主人公。我们如果是杨震,要不要考虑一下,要不要收啊?)杨震还是正色地对他学生说:谁说没有人知道,你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赶紧把它收起来吧。这时王密就很惭愧,赶紧把这个黄金收起来。这个故事伴随着四知堂就在杨氏家族代代承传。后来杨老师谈到,她的父亲每一次写完书法就盖了一个篆刻的公章,这个公章里面写的篆书是清白传家。这位杨震先生为杨氏的后代传下来清白传家的家风。一直到他当到三公的职位,相当于丞相的职位的时候,别人就劝他:杨公,您该为儿孙置一点家业了。杨震先生说:我把清白的家风留给儿孙就是最好的家业。这个时候有一位皇亲国戚,要他介绍一个亲戚去做官,杨震坚决不允许,后来受到了陷害。他临终的时候告诉他的儿孙,不要很奢侈来葬我,只要简单的把我埋了就好了。他去世以后,国家发生了灾害,地方官员就跟皇帝反映一定谁有冤屈了,结果后来通过调查,为他恢复了名誉,还为他厚葬。史书上记载这个杨震,皇上重新为他厚葬的时候,天气大变,还有一种鸟很大的鸟儿,在那儿一直叫,葬完了才不叫。

    我们各个姓氏的堂号,诸位老师可以去查一查。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输入某某氏堂号,然后查到我们自己家的堂号是什么。然后去查堂号的故事,去查我们这一位本姓氏的祖先,他有怎样感人的故事,把这种家风传下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就这样通过家庭教育代代承传的。

    每一个家族还有族谱,或者叫家谱。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历史叫做信史,就是让人很相信的历史。因为太史官自古以来对这些历史非常的重视,即使抛弃身家性命也要把真正的历史写进去。族谱、家谱就是家族的历史,里面把某某氏家族历代的圣贤人,有贡献的人记载进去,把家风、家训传下来。族谱当中往往有一个篇章叫做家规、家训。大家有没有看过自己的族谱?记得前几年,我们倪氏族谱在很久以前毁于火灾,因为我们那个地方是倪氏的发祥地,倪氏宗亲就找到我父亲,请我父亲帮忙重修倪氏族谱。族谱当中有代代承传下来的表字排行,比如说二十个字,传二十代,祖先会把这二十代用很优美的文字写下来传达对儿孙的期待。比如说我这一代族谱里的排行是传,我父亲那一代是宗,爷爷那一代祥,我儿子那一代是道。我们这四代祥宗传道。这样的四个字传下去,希望我们能够祥宗传道,把祖先的家道家风传下去。二十个字用完了,这时候倪氏宗亲又请饱学之士来再写二十个字或者三十个字。大家想一想一个字大概传多少年,一代多少年啊?一代大约三十年,二十个字就能用六百年了。从郑和下西洋那个时候用到现在,六百年。用完了以后再请有德行的宗亲再重新写二十个字,对儿孙很好的期待的二十个字,一代一个字传下去。大家都可以查到自己在族谱里排行是哪一个字。这就是先祖对儿孙六百年的期待。可惜我们这一脉倪氏家谱散佚了,后来就去其他系的倪氏宗亲那里去求他们的家谱来看,来复印。

    族谱当中有一章就是家规家训,代代承传。族谱常常有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往往是卷六这一卷就是记载家规家训,教代代子孙如何做人,把上下五千年祖先的智慧代代承传下去。

    前一段时间我们有缘认识一位孔老夫子的第78代传人。我们在北京座谈,讨论如何把孔老夫子出生、学习、讲学的地方叫尼山,要办一所尼山书院。他们就谈到孔氏族谱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就是30年要小修一次,60年要大修一次。他说这几年他们父子俩跟孔氏的宗亲花了六年时间把这一次的孔氏族谱大修完成。刚刚大修完成一段时间,消息就被社会上知道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个机构马上有人找到他们说,孔氏族谱是全世界最有名的族谱,你们要不要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当时有一位孔老夫子第74代的传人,他就把电脑打开,把孔氏族谱电子档打开给我们看,里面有家规家训。这些都是五千年文明传下来的家规家训,是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

    族谱还可以作为正史的补充。比如说郑和下西洋的史料,都散佚了,遗失了。后人在郑和老家云南,屋檐底下找到郑氏族谱。其实郑和原来姓马,但是后来皇帝赐他郑姓以后,他的族谱传下来。郑氏族谱找到了,就找到了很多郑和的史料。这也是确凿可信的,哪一个子孙会把祖先假的材料写进族谱去,不会有人做这种事情。

    这样家道家风代代的承传,一直传下来,所以族谱所记载的家规家训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承传很重要的载体。而这些内容是通过家庭教育以家道家风的形式传下去的。现在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个时代断了几十年了,我们还有家规?我们还有家训吗?我们家道家风是什么?我们现在重新来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现在找到了一本,这本书,它是历代家规家训的集大成。我们可以把弟子规重新来学习,做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家规家训的补充,来传给我们儿孙后代。这个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

    弟子规这本书是清朝的李毓秀李夫子所作。他把历代的家规家训进行了整理,而且用三字一句的形式整理出来,作为社会上普及的孩子做人教育的读本。弟子规总共1080个字,它的许多内容出自历代的大经典。比如李夫子就把礼记曲礼里面很多内容选出来,写进弟子规。曲礼里面有讲到: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夫为人子者:出必告,返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这在弟子规里是怎么讲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曲礼里面还有一句话:长者未举釂,少者不敢饮。也写进弟子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釂就是喝饮料的杯子,长者还没有举起杯子来喝,年少的不能先喝。我们考察曲礼里面将近有三分之一的内容编入弟子规。

    乃至我们现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编写者——孙学策先生,原来教育部的德育处的孙处长,在我们全国课题组启动大会上他也谈到,他编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很重要的参考资料就是,用我们现代能够接受的语言来写的。所以我们现在是上至国家政府领导,下至各个民间团体都共同来提倡弘扬恢复中华文化的时候,我们很有必要来重新审视,来学习这一本家规家训的集大成——弟子规。

    第二部分:弟子规总叙告诉我们德行是摆在第一位的,学习做人是摆第一位的,要谨言慎行,先把做人做好了,然后再开始做事。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总叙,弟子规预备起——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们学习弟子规虽然比较通俗易懂,但是毕竟是古文,是3xx年前所写,所以我们需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学:第一步先把难懂的字的意思我们先学懂;第二步把整句的意思先学习;第三步我们再用一些例子来全面的了解它的意思。最后的目的是为了笃行去落实。

    我们来看弟子规,弟子是什么意思呢?弟子本来是指学生、孩子,在这里泛指我们每一个人。因为即使我们五六十岁了,在父母的眼里还是父母的弟子,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而且活到老学到老。这些祖先留下来的智慧文字,只要我们没有学我们都要开始学,所以弟子泛指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再来看规这个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夫是大丈夫,见是见解。这个规理解为大丈夫的见解。什么是大丈夫?心量很大的人,能够包容,立志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志士仁人称为大丈夫。规是大丈夫的见解,做人的行为规范。连起来弟子规的意思就是指我们每一个人做人的日常行为规范。

    总叙的意思就是总纲领,总提纲。整本弟子规,做人的规范,总纲领是怎么样呢?每一篇文章的前面都有总纲领,所以弟子规它的编排非常的合理,总纲领先给我们排列出来了。

    我们来看弟子规,圣人训。圣人指谁呢?指的是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所以弟子规这本书是孔老夫子的教诲,代代承传下来的。这个训可以理解为教诲、教训。下面就把夫子的教诲给我们列出来了: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孔老夫子的教诲,我们做人应该怎么做呢?这个首是首先摆第一位,要孝和弟,这是首孝弟。其次要做到谨和信。那么孝、弟、谨、信做好了以后,要扩宽心量广泛的爱众,对众人有仁爱之心。而亲仁是亲近有仁德的人。前面这几项内容都做好了,行有余力,则学文,还有一些力量,还有能力我们就开始学经典,学,学技能。

    这个总纲领出处是哪里呢?也是出自经典,是孔老夫子的经典论语当中的教训。论语学而第一第六章写道:子曰:‘弟子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老夫子在学而第一里面用一章的内容来写做人的次第,做人的顺序应该是怎么样的。而李毓秀夫子把历朝历代的很好的家规家训用孔老夫子的学而第一的第六章这个教训作为总纲,然后每一章孝如何孝,弟如何弟,分开来把它编进去,编成一本家规家训集大成的读本。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的是圣人训。这个圣人除了指孔老夫子以外,泛指历朝历代古圣先贤。我们学过论语都知道,孔老夫子的教诲是不是他自己创作的啊?不是。夫子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老夫子的意思就是我讲的不是我发明的,我是述而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