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痴红尘颠覆红尘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

    李碧华是近年来香港较知名的女作家之一,也是作品最具鲜明特色的一位。她只将作品的主题定格于爱情这个相对微观的范畴,并且在演绎一个个爱情故事的过程中渗入了其独特的女性意识:她不相信现代社会存在人类最美好的、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扰的本真爱情,于是不写现代爱情,只借助古代、戏台、传奇去塑造真空状态下的超现实的理想爱情;她在借助古代、戏台、传奇表达纯粹的爱情故事时重新审视并改写了男女地位,打破了传统意义下男性本位的叙述方式,她让女性承担话语的解释权,并在此基础上力求达到双性同体这种理想状态。我们可以认为,正是这两方面的紧密结合,才构成了李碧华独特的女性意识。正是这样独特的女性意识,才使李碧华的小说文本具有异人之处,并使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二

    渴望爱情,却不相信现世爱情,故意对现世的爱情留白是李碧华诠释爱情的方式,也是她独特女性意识的表现之一。她的作品不以当代爱情为白描对象,她只怀旧般地将爱情置于以往的烟云中,虚拟人生,虚拟爱情,面对现世的爱情保持缄默的固守。在她,宁可逆转时光、置换空间、隐匿认识,回归到古代里、戏台上、传奇中,去寻找死生不渝之情,也不愿停留在现世有爱或无爱的空洞问题上纠缠。李碧华只想表达出执爱之人对爱情的本真、固执的探寻和超离生死、永不知倦的勇气及恒力。最典型的就是女性的爱情表现。

    李碧华作品中的女性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她们都有无穷无尽的爱:为爱而死,或者超越生死并能够继续渲泄爱。她笔下坠身青楼的烟花女子、至情至性的神仙美眷或重返阳世的痴情女鬼,她们穷一生乃至几生几世之力不懈追求的,无非想要达到古老而美丽,几近流于传说的爱情状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种眼中无他、不念生死、缠绵绝美的爱情,李碧华认为现代没有,但她希望存在。所以在她不惜笔墨地描写女性超乎常人的爱。

    她刻画的很多女性一生为爱,甚至为爱而死。霸王别姬中的菊仙“她是姑娘儿,一个婊子,浪荡子在身畔打转,随随便便地感动了,到头来坑害了自己,婊子无情是为了自保”(1)菊仙却置这一生存法则于不顾,断然为了段小楼“卸妆”——自己给自己赎身,誓同他共度今生。从朝青丝到暮成雪,她笃定了一个新,跟着她心爱的男人。为了这个男人,她哀求过恨她的蝶衣;因全身护他,挨打致小产。大半生的风雨飘摇,但菊仙对段小楼的情爱不变。到最后菊仙穿着新新鲜鲜的大红嫁衣自尽,也只是为一个情字。有情有意的风尘女子,不为情生,但为爱人的假意无情而死。李碧华用死亡证明了她眼里的真爱。如果说菊仙的决然逝去还不够凄艳、伤人肺腑,那么在诱僧中红萼公主义无反顾的殉情足以让现代人有伤筋动骨的痛。在生与死的二难选择里,红萼不假思索地走向了生的绝对对立面,死。李碧华这次用鲜血印证了她认为的真正的爱情。比起霸王别姬中菊仙的自杀,红萼的死少了一份唯美,多了一丝血腥和直白,也更令人心恸并为之深思。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这是一个一直困饶李碧华的问题。爱情总要附着于一个形式,因此李碧华总想用一个个模式勾画出她认为的真爱。菊仙、红萼等因爱而导致生命终结是她的一个模式。

    李碧华眼里的另一个真爱模式便是超越生死的自然规律,延续几生几世去爱。胭脂扣里如花在死了五十年后重返人间寻找她的“毛巾老契”(2)十二少的永不停息的挚情,感动了现代社会的男女袁永定与阿楚,李碧华着力地表现如花对爱情的不离不弃,将之对比现代人的自私、冷酷,无疑是对现代爱情的一个莫大的讽刺。这对现代男女虽然重新审视两人之间的关系,并做出一些努力完善,然而,他们仅仅停留于此(3),依然摆脱不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实际状况。在李碧华的眼里,现代人的爱情无可救药地自私,物欲横流的现世人面临的诱惑太多,这些因素导致现世真情太少,以至成稀罕之物。青蛇里面小青对许仙说:“我看错了你!既然钱买得到,又何必动用感情?世上最好的东西,应该是免费的。我俩竟不懂!”这是否也说明了李碧华对现世爱情,乃至文明进程的失望。

    阅读李碧华的小说,易有晕眩之感。除了她以亘古不老的爱情神话这一袭华美的袍为主题,拂得人如痴如醉,还在于她使用戏台、鬼神、生死等多种意象为爱情上色。这样,一方面这些因素的注入增添了神秘的民族传统底蕴,另一方面在因之书写一出出爱情大戏中,李碧华得到了虚拟的乐趣——许多根本上说是使人痛苦的情感。反馈到观者,这些痛苦的情感暂时由戏台下场,消解,情绪上升为解脱的快感。快感是因他们临水照花,在她的作品中找到久违已久的现世中缺失的爱情。被禁锢且麻木,沉寂了若干年的情感被激发,从心底拽出,找到了归宿。他们在李碧华虽游戏却认真建构的繁华梦里盛叹爱的执着,爱的专一、爱的无可奈何、爱的有因无果,最终却不得不苍凉地随曲终人散而重新跌落现实世界。快感渐渐退却,弥留又持之弥久的只有切肤之痛和眼下现实之爱的冷漠、衰败和残破。李碧华为沉迷于她小说的观众编织了一个个梦,幻梦、迷梦、无妄之梦。梦醒之时,人生的爱情大戏方真正上场。

    李碧华选择梨园为点染爱情主题的意象之一。众生油彩扮相,可以在戏里一遍一遍地爱,不断重温一次次的繁华之梦,影影绰绰,华靡异常。他们经由鬼门道(4),成其扮者,我非我,俱做以往昔人。不是霸王的霸王成了霸王,不是虞姬的虞姬成了虞姬。上场(又谓之出将),演一出他者的爱恨人生的大戏。唱罢,由他人的情绪里隐退,下场(又谓之入相),方重新做回自己。还是有爱,别一种罢了。“人间,只是抹掉了脂粉的脸”下场之人此刻始登上人生的戏台呀呀念唱。此爱非戏中彼爱,在戏里,虞姬可以爱霸王;在台下,程蝶衣不可以爱段小楼。一爱,便成悲剧。戏台上的是浓缩的爱恨情愁,悲欢离合。人生戏台虽较戏台狭小拥挤的空间,宏大开阔了些,不似戏台局促地“既不设什么景,不标示什么朝代具体时间,也不表示什么地点”然而,真正恒久的不是人生,而是戏;逾世不肯跨掉的不是人间之地,却是戏台。戏台上的爱情才是移时移世,只取恒久,人间之爱只却随物赋形,如水难定。人生一旦定格为戏,以往的任何平凡的爱情都成了现代的传奇。往时承载了段小楼程蝶衣朝天素面的人生戏台,如今成了观者眼里的戏台,经过时间的隔阂和装饰,化为现代的传奇。李碧华就是用戏台这样的传统之物间隔与观者的距离,并且因此获得虚拟的快感。

    中国的传统古典戏曲,是以夸张的动作,浓重的服饰化装和叙事铺述的演唱(5)去描绘人物神态,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人物心理活动的。这全部需要虚拟表演的手段来完成。虚拟表演始终要求演者与角色之间,保持一种“冷静”的距离(6),这就产生了演者“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情内敛而形外扬的效果。李碧华对霸王别姬中人物的处理即如此。程蝶衣,段小楼等人在场上的表演,不将一丝一缕戏外的内心悲喜形诸于外,哪怕世迁时移也置若无睹。因为这是戏里的爱。戏外之爱,于两个男人,无疑是悲剧。其原因便在于程蝶衣辨不清戏里戏外的爱,他一味地混淆,决意“不疯魔不成活!那人生是一出戏,戏里要疯魔,戏外要疯魔。要爱得坚持、爱的唯一、爱得疯狂。”程蝶衣未褪下行头,仍戴着面具,表现的并不是其人格本来面目的人格面具(7)。从天生盘儿尖,被母亲迫于生活送至戏园学艺之时,程蝶衣便只得唱旦角。他年纪虽小,却也不习惯旦角所需的美人扮相,并因唱错戏词,将思凡唱成“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而多次受罚,此时他还未异化,待时日重叠,他为小石头(段小楼)包伤时仍翘兰花指,便彻底地分不开是人是戏,彻底地人和他的人格面具合二为一了。这是习惯使然。程蝶衣甚至自己都认为这个面具即是他自己。对角色太认真、太倾心、太专注,令程蝶衣迷失本性,并将他人格的其它构成部分即男性本色推置一旁,全然将自己视做段小楼的虞姬,导致了一生畸形的爱(他的这一现象荣格称之为原型附身现象)和一生的悲剧。

    选择梨园意象点缀爱情的花边,在于李碧华是个标准的戏迷,她喜欢听戏,也钟情于写戏。她在霸王别姬、生死桥、胭脂扣、川岛芳子——满洲国的妖艳等多部作品中,都以梨园为载体,展现梨园生活中的爱恨情愁。尤其是霸王别姬和生死桥这两部作品,李碧华干脆以梨园子弟的爱恨纠葛为描写对象,将人生搬上了戏台。令人读过之后,不免感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李碧华自己也说:“每一个人,有其依附之物,一般的,面目模糊的个体,虽则生命相骗太多,含恨地不如意,胡涂一点,也就过去了。生命也是一出戏吧。”她剪取人生,只挑三五人之爱恨浮华制成小样,归置到戏中,她声言:折子戏比演整整的一出戏要好多了。如果人人都是折子戏,只把最精华的,仔细唱一遍,该多美满啊。于是,在她的作品中我们读到的生、旦们念唱做打的折子戏,皆是情深爱重的贵妃醉酒、思凡、游园惊梦、霸王别姬等中国传统名段。

    如果说李碧华习惯依赖梨园意象的灯火阑珊,流光溢彩为终是惨淡的爱情饰抹对比之色。那么,鬼与妖、转世轮回、生与死等意象的交叉使用,则使她的小说颇具神秘、诡异的气韵,也使其作品更获读者缘。在对鬼与妖的导入上,李碧华潜入民族深层心理研究琢磨,选择了以如花、白素贞、小青等女性形象为载体,将中国人追寻善良纯朴的民族心理补偿和美好愿望加诸这些女鬼女妖身上,行文流水之间皆不着痕迹地让他们成了对爱情上善若水的化身。就象聊斋志异中蒲老先生偏爱聂小倩、缨宁等女性妖姬的态度:比起人惭愧虚妄的爱情行为,她们是纯粹地本真,她们爱的比人还浓烈。正是缘于她们异于常人,因此,李碧华才放心地将她眼里现世没有的或者说因怕无法解决才化为空的情感问题,放在一段段人鬼之恋、人妖之恋中以理想的完美形式解决。

    现世人生之中,生死爱恨一瞬间。李碧华嫌爱的不够长久,恨的不够惨烈,于是给她人物的爱情延续些时间。转世轮回等再生原型(8)的运用,正基于此,延续了一份爱以及由爱生成的恨。荣格将再生分为五类,这里包括胭脂扣中佛教的肉体转世观念,象冬儿、蒙天放、潘金莲;还有既有灵魂也有肉体的轮回转世观念,以如花为例;也有个体生命的起死回生,就如许仙。因了生命的延续,情看似更加浓,爱看似更加重,当爱也好恨也好终不能齐全,终要放手之际,撕碎这一份爱则如断锦裂帛,缠绵消逝的干脆,可以永不相连,却禁不住丝丝生痛。这便是李碧华对爱情的认定:生不如死,死不如生,生死轮回,重复着,结局却总是死。现世之爱随风飘逝,淡成传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